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体育正文 160 0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夏日时节,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,1万余亩水田里,农民们(men)正在进行机插秧作业,雨水过后,田间(tiánjiān)的秧苗显得格外(géwài)青绿。

2021年以来,金安区逐渐形成“三结合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(móshì),即“将(jiāng)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(yǔ)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、与水利项目相结合、与村庄治理(zhìlǐ)相结合”,以此推动实现项目建设有效性(yǒuxiàoxìng)、农民土地收益和社会治理效能的“三提升”。截至2024年底,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.34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60.39%。





与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——

群众参与 “三上三下”

金安区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分水岭,辖区内涵盖丘岗、平原、山区(shānqū)三种主要地貌类型。在(zài)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(guòchéng)中(zhōng),该区坚持因地制宜,将项目布局规划与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,根据(gēnjù)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、水源灌溉条件,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明确有重点、有区分的三类建设内容。

在(zài)地势相对平坦的(de)北部地区,主要实施田间渠系相互贯通,泵站、水闸提升等工程(gōngchéng);在田块较小、缺水的中部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,主要通过扩、挖当家塘,增加蓄水量并进行田块规整;在地势落差较大的南部(nánbù)山区,集中实施坡田改梯田、蓄水塘口整治、末端水系通达、机耕路修建(xiūjiàn)、提水泵站修建等。金安区委副书记、区长黄媛媛(huángyuànyuàn)说:“按照这个布局思路,项目设计更加科学(kēxué),能够实现建设内容与农业生产需求的双向奔赴。”

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利民、富民工程,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受益。要使农田建设真正发挥作用,不仅要依靠(yīkào)因地制宜的科学(kēxué)布局,更离不开群众的全程参与。在勘察设计环节,金安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求设计单位按照“三上三下”的工作要求,让设计方案从(cóng)群众中来(zhōnglái),再到群众中去,反复多次,达成一致,确定(quèdìng)最终的设计方案。

何为“三上三下”?金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丁德武对此作(zuò)了详细解释:“‘一次上下’是指设计单位根据农业农村部门选定(xuǎndìng)的实施区域,套合自然资源部门的‘三调(sāndiào)’图,勘察(kānchá)土地类型和地形地貌特点、水系贯通及排灌情况等,到(dào)乡镇、村听取群众、种植大户意见,初步构思(gòusī)方案;‘二次(èrcì)上下’是根据初步构思规划再次回到乡镇、村,邀请群众、种植大户等召开座谈会,这一环节要特别关注(guānzhù)实施区域的水系流向、村庄的撤并规划与推进情况等,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;‘三次上下’是指向(zhǐxiàng)群众、种植大户等展示现状与施工后的效果图,现场征求意见,确定最终设计方案。”

金安区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,将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(yìjiàn)置于勘察设计环节重要位置,从根本上解决了因项目布局不科学、设计不合理等造成的建成后工程设施(shèshī)不能(bùnéng)用、不好(bùhǎo)用、用不上等问题。





与水利项目相结合——

水农融合 水到渠成

“田搞得再平、路修得再好、渠修得再美观,没有充足(chōngzú)的水源保障就不叫(jiào)高标准农田,如果区里不动脑筋、不出实招,光靠乡镇、村干部(cūngànbù)是不行的。”这是黄媛媛发自内心的感叹。

水利是农业的(de)命脉。俗话说:“打井如修仓,积水如积粮。”金安区党委、政府对此有深刻的认识,为了推动“水农融合”向纵深发展,该区近年来一直(yìzhí)统筹规划设计、整合(zhěnghé)项目(xiàngmù)资源,着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水利项目相结合。

“从农业方面讲,有水源保障,才能实现农田的旱涝保收,从水利方面讲,真正把水灌到田里(tiánlǐ)渠道才算发挥了作用。”丁德武(dīngdéwǔ)补充说。

一方面,该区优先在(zài)水利设施好、灌溉条件优的灌区(guànqū)范围内建设6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(nóngtián),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集中用于田块内土地平整、土壤改良,提升耕地地力。另一方面,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叠加水利项目,将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、施工与(yǔ)运营管理三个重要环节与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统筹考虑,既解决主干水系顺畅,又解决末端水系堵点问题(wèntí)。

“以前的何山村,田不行、渠(qú)不到、水不通,现在农田变成良田,大伙儿可高兴了。”何山村党总支书记李绪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(yìyúyánbiǎo)。

何山村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处,位于淠史杭灌区“水尾”。2024年,金安区(jīnānqū)通过实施总投资7亿元的国债项目,淠史杭灌区(金安灌片)内54条支渠(zhīqú)、主干渠系实现畅通(chàngtōng)。

去年4月,何(hé)山村1.1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成后交付使用,项目(xiàngmù)配套建设了连接农田的农渠和毛渠,同时(tóngshí)水利项目打通了支渠阻塞点,从而实现了全线稳定的灌溉水源,这一(zhèyī)改变,破解了何山村以往“庄稼靠天收、灌溉靠下雨”的窘境,让灌溉水既润了农田,又润了百姓“心田”。





与村庄治理相结合——

系统施策 一体推进

“一块田里有坟头(féntóu)、树苗、电线杆、旱厕,机械化率上不去,这也(yě)不叫高标准农田。”黄媛媛说。

聚焦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”八字(bāzì)方针,金安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(zhōng),突出系统施策,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村庄治理相结合,党委、政府牵头协调农业农村(nóngcūn)、自然资源、林业、交通运输、电力等部门,一体化推进迁坟、规整(guīzhěng)杆线、改厕、老村庄改造、废弃(fèiqì)水塘复耕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(zhěngzhì)行动,实现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,机械化率达90%。

“以前1亩地(dì)有四五块田,大型机械进不去,没有人(rén)愿意种田,现在每块田不低于5亩地,都抢着种地。”李绪国说,何山村的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成后,机械化率(lǜ)提高了,一部分将承包地自营或托管的农民,种地的成本显著降低了,另一部分将土地(tǔdì)流转出去的农民,每亩土地租金增加100至200元。

“系统施策、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(yǔ)村庄治理,首先是为了解决农业机械化率低的问题,从长久考虑是希望通过与群众在项目设计、建设、管护等环节的双向(shuāngxiàng)互动,拓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(qúdào),畅通基层治理路径,从而形成乡村(xiāngcūn)治理有效的工作格局。”丁德武介绍。

2021年以来,金安区(jīnānqū)建设高标准农田31.51万亩,实施过程(guòchéng)中同步迁坟、平坟3100座,改厕920个,规整杆线81公里,整治危旧房屋438余户,既(jì)平整了农田,提高农业机械化率,又改变了过去居住分散、生活不便、村容村貌杂乱无序(záluànwúxù)的现象。

“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,请(qǐng)群众全程参与,打通(dǎtōng)了群众利益诉求与政府的治理需求,也为我们农村基层综合治理探索出(chū)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。”黄媛媛说。
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(jìzhě) 李金平

监制:卢静 编辑(biānjí):刘婉茹

“三结合”带来“三提升”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